唐山劳动日报社小记者在采访唐建文。刘大民 摄 来源:长城网
“出生在这个家庭,就意味着我有传承、弘扬传统曲艺文化的责任,曲艺也是我一生的最爱!”11月30日上午,2024年第三季度获评“中国好人”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冀东段派评书”传承人唐建文正在万顺书场教几个学生学习三弦。课间时分,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唐建文,男,1956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万顺书场创办人,华体汇手机版官网 会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冀东段派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唐建文出身于曲艺世家,从青丝到白发,他为曲艺事业奉献大半生,用一颗初心坚守、传承唐山的曲艺文化。
用心用情记录讲述家乡历史
1979年,唐建文从河北军区独立师宣传队退伍,被分配到唐山园林局工作。2004年至2012年,唐建文曾任唐山市凤凰山公园主任,2010年凤凰山公园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十佳公园”。
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他着重挖掘和整理有关凤凰山的历史文化,成为凤凰山历史文化的“活字典”。2016年4月,唐建文在退休之际,在凤凰山公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凤凰山百年话沧桑》文史图片展,将珍藏和征集八年之久的有关凤凰山130年历史的老照片和其他文史资料拿出展览。
2016年,唐建文编著《有故事的凤凰山公园》一书。该书成为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重要交流文献,为研究凤凰山乃至唐山市发展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重开书场传承曲艺文化
唐建文的母亲段少舫曾是一位评书、鼓书表演艺术家。她8岁随父学艺,16岁在唐山走红,1976年因在唐山大地震受伤并落下残疾,告别了心爱的舞台。
“面对打击,母亲没有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意志,拖着残疾之躯,完成了200余万字的《朱元璋演义》《呼延庆出世》等中长篇评书的整理和出版,并在唐山电台录制了300余回长篇评书《明英烈》《煤乡英烈传》等书目,在全国40多家电台交流播出,至今仍被老听众津津乐道。”提起自己的母亲段少舫,唐建文说,1990年秋,他的母亲利用三间门市房开办了万顺书场。各地名家相继来此演出,唐山的老观众又有了听书的场所,小小的书馆一度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热闹景象。但好景不长,母亲住院了,病得很重,万顺书场不得不暂停运营。弥留之际,母亲的最后一句叮嘱是:“万顺书场再想想办法开……”就是这句话没有说完的叮嘱,牢牢地镌刻在唐建文心中,成为日后他重修再建万顺书场的强大动力。
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唐建文看到那么多的书籍、老照片,还有流传百年以上的老物件,母亲书写的手稿等资料时,他顿时感慨,“这简直就是一座曲艺资料宝库。从这一刻起我下定了决心,必须把万顺书场继续开起来。”自2018年10月开始,唐建文利用母亲遗留下的300多平方米的房产,放弃了高额的租金收入,重开万顺书场。他不以盈利为目的,肩负起曲艺文化传承的重任。为了坚守这块曲艺阵地,他说服了老伴儿和家人卖掉了自家一套房产,陆续投资近百万元对万顺书场进行扩建装修和设备购置,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唐山曲艺演员老中青少四世同台每周在此演出,退役军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一律免费入场,每年公益演出、公益培训近百场。
2022年,唐建文自掏腰包在万顺书场增设了以曲艺为主题的《曲艺史话说唐山》展览。祖上家传的极具代表性的曲艺老物件、老照片、各类曲艺伴奏乐器、作品、手稿及名人手札作为展品,有些物品已传承五代达120余年,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该展览展出了唐山曲艺200余年的发展史,让广大观众在观看曲艺节目的同时,领略到唐山曲艺文化的厚重和渊源,从而使唐山曲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如今万顺书场被评定为河北省“燕赵老字号”和“河北省曲艺人才工程培训基地”,不但具备演出和培训功能,也为我国北方曲艺艺术的研究和探讨积累了大量的曲艺资料,为唐山市打造了一块传承曲艺的文化宝地。有人问唐建文靠什么来支撑这个产业,他的回答是:“我们靠的是群体,靠的是对曲艺文化的自信。再艰难的事,只要有人做,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唐建文在为喜爱曲艺的青年人传授三弦演奏技法。刘大民 摄 来源:长城网
创编佳作勇担时代责任
由于自小跟随母亲耳濡目染,唐建文少时便对评书艺术兴趣颇深,与母亲段少舫共同完成了《朱元璋演义》《呼延庆出世》《节振国大闹燕春楼》等中长篇评书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他吸收唐山市曲艺老演员和爱好者,组建唐山市“曲艺人家”演出团队,使久违了的唐山曲艺又与广大观众见面,并多次率队走出去、请进来,与外地曲艺界进行广泛交流,使唐山曲艺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以及东三省产生重要影响。
他还将唐山曲艺的种子播撒进校园,不断丰厚曲艺传承的沃土。2018年初,滦县第一实验小学(后更名为“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校领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唐建文集评书、快板、三弦伴奏于一身,其创办的唐山曲艺人家团队更是以传承弘扬传统曲艺文化为主旨,便产生了“曲艺进校园”的兴趣和想法。接到校方邀约,唐建文二话不说,没有丝毫推辞。“这是弘扬中国传统曲艺的好机会,更是一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好机会!”唐建文说。同年4月初,唐建文来到滦县第一实验小学。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吃住在学校。白天,他带领精心挑选出的20多个小学生,学习相声、快板、大鼓书表演,排练节目;夜晚,他创作、修改剧本,揣摩节目中的人物个性与台词关系,结合小学生特点运用曲艺技法增加观赏性。一个半月过后,在该校儿童节联欢活动中,他教授的孩子们表演了群口快板情景剧《文明执勤小交警》、快板《小不点和一丁点》、西河大鼓群唱《长寿村》、相声《谁的家长好》等节目,立即惊艳全校,更引起当地和唐山教育界的关注。“当年那些学习快板、相声、大鼓书的孩子们,已经走过了少年、青年时代,有的考上了大学。伴随着他们的传统曲艺,会一直鼓舞着他们走正路,让他们终身受益。”时隔多年,唐建文想起当年经历,依旧十分欣慰。
奉献曲艺事业数十载,唐建文在平凡的事业中写下不平凡的华章——倾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是名列“中国好人榜”的榜样;唱响冀东曲艺文化,他是唐山市的标兵;路南区“七进”文化惠民演出,他是优秀的文艺志愿者;街道、社区党建品牌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里,他是非遗文化最生动的代言人;每逢年节的唐山康复村曲艺慰问演出,他是村民心里的“好邻居”;在众多小学校园,他是最和蔼可亲的校外辅导员……
多年来,唐建文坚持带队参加全国各地曲艺盛会,传播着“英雄城市·大爱唐山”的好故事,唱响了新时代中华传统曲艺坚定自信的好声音。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长城网、“唐山+”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