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邓鄂闽授课
邓鄂闽认为,通俗文学的文艺性转换是文艺作品生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凡举目前有影响力的曲艺作品,其原始形态都有某一个或者某一些通俗文学的影子。当前,网络文学是通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正确认识网络文学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现实受众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做曲艺性再创作,这是当前曲艺从业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詹新惠授课
詹新惠认为,网络发展所衍生出的传媒技术发展会随着技术的进步愈加呈现出“云状态”,多平台共存、多渠道交互、多方式参与将成为常态。用户在选择余地充分拓展的前提下对产品与自身需求的契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曲艺工作者应该抛弃“一招鲜,吃遍天”的惯性思维,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作精准分析,这样才能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更快速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曲艺产品。
网络传播时代,拥有自主选择、自主创立语言“权力”的网民,挣脱了传统语言规则的羁绊。随着思维的跳跃,指间舞动的符号带来了永恒的联想,使网民轻易地踏上符号创新抑或符号消解的征程,网络思维的表达形式、呈现过程都更加新颖。所以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如何坚定立场,也是曲艺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旭东与四川省曲协副主席田海龙分别以坚定曲艺创作初心和保持艺术本质为核心,做了《新时代 新文艺》和《浅谈相声创作中主题的作用》的讲座。
刘旭东授课
刘旭东认为,文艺创作的规律有百千条,但核心就只有一条,就是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进步的技术是手段,活跃的思维是动力,但为人民说唱,为祖国歌颂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核心,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只有做到这一点,曲艺工作者才能在网络时代九派黄流东注,泥沙俱下的环境中保证自身清明,进而“劝人方”。
田海龙授课
田海龙认为,相声这一古老艺术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加甄别,不加选择地将各种“佐料”加入相声这锅“老汤”中,那样只会失去原本的滋味,让其变成“大杂烩”“四不像”,这不是传承而是毁灭。所以曲艺工作者应当对艺术有敬畏心,这种敬畏源自对历史的尊重,不应该更不能被庸俗、低俗、媚俗所消解。
除4位老师的授课外,培训班还先后组织学员实地观摩了正在火热进行的苏州评弹艺术节,参观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传统艺术的感染和现代传媒的冲击相交织,对学员们理解课程更有裨益。他们纷纷表示,在“互联网+曲艺”的大潮中,变的是思考模式和传播手段,不变的是创作初心和艺术本真,只有清楚认识到两者,才能在网络大环境中为曲艺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学员认真听讲(一)
学员认真听讲(二)
学员参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一)
学员参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二)
撰稿/编辑:马瑜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感谢您的陪伴